5万大额取款需说明用途,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

图片[1]-5万大额取款需说明用途,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天马资源分享网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及中国证监会共同推出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已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相关意见。

此征求意见稿自8月4日起正式对外征求意见,意见征集的截止时间为9月3日。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开征求意见稿

在最新修订的监管规定中,最为显著的调整是:相较于2022年的监管条例,取消了对于个人客户在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必须“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强制性规定。

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当为顾客提供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的服务时,机构仍需执行尽职调查程序,并记录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此外,金融机构还需保留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扫描件。

2022年,有关自然人客户单笔现金存取超过5万元的反洗钱监管措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令〔2022〕第1号)。其中第十条明确指出,当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必须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并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用途。

这一规定在当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中,“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话题迅速成为热点。公众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增加了办理业务的繁琐程度,甚至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央行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数据显示,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因此该规定对大多数客户影响不大,且不会降低业务便利性。不过,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的该办法,在2月21日因“技术原因”被暂缓执行,相关业务仍按原规定办理。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金融机构在《管理办法》的要求下,需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采取合理措施核实客户及其受益所有人的身份,并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实施相应的尽职调查。

未来,如何在满足反洗钱尽职调查要求的同时,平衡客户体验和隐私保护,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融孚反洗钱与支付监管法律研究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金鹏表示,银行需要在“合规底线”与“体验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效率,精准分级减少无效打扰,透明沟通消除隐私焦虑,以实现反洗钱合规、客户体验良好、隐私保护到位的三重目标。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提出,银行在平衡反洗钱尽职调查与客户体验、隐私保护方面,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实施分层管理策略;二是应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环节,如开发手机银行“信息更新”模块,减少客户线下排队时间;三是严格保护客户隐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相关的信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